豆谷離宮,高句麗第二代王琉璃王的又一別宮,被后世者稱道為“高句麗王朝命途中由衰而盛的啟運之始”??赏鯇m之外,為何又作離宮于豆谷?又誰人可知,梁柱間縈繞裊裊的典史傳說,亦如何佑其世族萬代春秋?
高句麗琉璃王二十一年(公元3年),距琉璃王類利將都城從從紇升骨城(遼寧省桓仁縣附近)遷至國內城(吉林省集安市區內)只六年光景,正是對內大事未穩、百業待舉,對外抵御外患、浮云皆郁之時。秋八月,夫余王帶素遣使高句麗,致書日:“夫國有大小,人有長幼,以小事大者禮也,以幼事長者順也。今王若以禮順事我,則天必佑之,國柞永終。不然則欲保其社稷,難矣”。對于夫余的這種威脅,琉璃王自感“立國日淺,民居兵弱”,只能“忍恥屈服,不敢不惟命之從”。
扶余挑釁在側,鄰國黃龍更是虎視眈眈。同是公元3年,黃龍國王派使臣以強弓為贈,趾高氣揚,意在炫已之威。琉璃王太子解明好勇而有力,咽不得這份屈辱,便當著使者的面把強弓拉斷,并說:不是我有力量,是你們的弓不強啊。此舉令黃龍國王大為惱怒,更變本加厲的向高句麗施壓。琉璃王為保全大局,只得譴責太子,并賜劍使其自裁。太子曰:“向黃龍王以強弓遺之,我恐其輕我國家,故挽折而報之,不意見責於父王。今父王以我為不孝,賜劍自裁,父之命其可逃乎?”于是乃以槍插地,走馬觸之而死,時年僅二十一歲。
此時此刻,整個高句麗民族身處于水深火熱之中,面對鄰國不斷的欺凌與霸權,加上喪子之痛未愈,可以說這段時間是琉璃王的王史谷底。但作為高句麗之君主,琉璃王沒有屈服,坦然選擇面對。歷史也被這位英雄而感動,終為這個民族確定了復興走向。
琉璃王二十九年(公元10年)夏六月,有人在豆谷矛川之上發現一群黑蛙與赤蛙相斗,黑蛙紛紛戰死。面對這一奇觀,議論者認為:黑是北方之色,黑蛙戰敗,這象征著北夫余將要破滅。此時,琉璃王聆聽眾言,放眼這山川長谷,似乎了得其中玄機,忽覺天地頓開。秋七月,琉璃王作離宮于豆谷,以此作為都城之外又一議事與起居之所,即所謂豆谷離宮。
隨著豆谷離宮的落成和王室族人的陸續臨幸,高句麗王國一度困頓的命運似乎也得以化解,出現轉機。有人曾用“風水之學”來解釋這兩者間的微妙關聯,此中奧秘不得而解;而事實如是,高句麗民族的世運,的確因這座宮室的建起,從此走上立世安邦、家業遂興之路。
琉璃王三十二年(公元13年)冬十一月,夫佘又發兵侵入高句麗。琉璃王派子無恤率兵抵抗。無恤“設奇計,親率軍,伏于山中以待之?!贝蛴啾鴣碇畷r,伏兵突然發動猛攻,大敗夫余軍。從此,夫余在軍事上對高句麗不再具有絕對優勢,開始逐漸處于被動狀態。
大武神王三年(公元20年),夫余王帶素為了緩和兩國之間的緊張關系,又派使臣前往高句麗。這次,他送去了一頭二身的赤烏,聯想十年前豆谷之地的黑赤兩蛙交戰,扶余之舉可謂用意深長。大武神王得到赤烏后則說:“黑者,北方之色,今變而為南方之色。又赤烏瑞物也,君得而不有之,以送于我。兩國存亡,未可知也?!庇纱丝梢?,此時的高句麗已不畏于夫余的強大,不僅如此,還露出了將其吞并的意圖。
大武神王四年(公元21年),高句麗終于先發制人,派兵攻打夫余。隨后又對夫余展開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。在激戰中,帶素王被殺死,夫余開始走向四分五裂,并最終向強大的高句麗投降。
滅扶余后,高句麗乘勢圍剿黃龍。隨著四方平定,國勢日起,高句麗終于找到了自己的民族自信,盛世開啟,活力即來。
如今我們重建豆谷離宮,一梁一階之間,踏尋的是高句麗民族的傳奇史韻和堅韌不屈的珍貴精神。這座建筑承載的元素已滲入我們現今的點滴之中。循著先人足印,步入歷史的隧道,那一樁樁啟承轉合,一幕幕更迭流長,無不都在告訴我們:青史起落,歸去還來,唯以忠誠銘記,用敬意傳承,才不負這天地山河淬煉的過往與曾經。